目前分類:BIOS 知識的咀嚼 (7)
- Jun 19 Sat 2010 04:52
Devuchrome Performance
- Dec 22 Mon 2008 02:59
多餘的最後一句話
當人們發生衝突的時候,根本原因並不在於各自說了些什麼。
而是大家在說完所想要說的話之後的最後的那句話。
沒有這句話,大家都很友好地交流,一旦加上了這句話,
交談就變成了吵嘴,並且愈演愈烈,最終局面無法收拾。
問題在於,這句話的內容往往和大家要說的事情毫不相干,
所以,把它稱為「多餘的最後一句話」。
舉個例子吧。
我那天坐公共汽車去辦事,車上人不多,但也沒有空位子,
有幾個人還站著,吊在拉手上晃來晃去。
一個年輕人,乾乾瘦瘦的,戴個眼鏡,身旁有幾個大包,
一看就是剛從外地來的。
他靠在售票員旁邊,手拿著一個地圖在認真研究著,眼不時露出茫的神情,
估計是有點兒迷路了。
他猶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問售票員:
「去頤和園應該在哪兒下車啊?」
售票員是個短頭髮的小姑娘,正剔著指甲縫呢。
她抬頭看了一眼外地小夥兒說:
「你坐錯方向了,應該到對面往回坐。」
要說這些話也沒什麼錯了,大不了小夥兒下站下車馬路對面坐回去唄。
但是售票員可沒說完,她說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了。
「拿著地圖都看不明白,還看什麼勁兒啊!」
售票員姑娘眼皮都不抬地說。
外地小夥兒可是個有涵養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
把地圖收起來,準備下一站下車換車去。
旁邊有個大爺可聽不下去了。
他對外地小夥兒說:
「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換904也能到。」
要是他說到這兒也就完了,那還真不錯,
既幫助了別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爺哪兒能就這麼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說完:
「現在的年輕人哪,沒一個有教養的!」
我心想,大爺這話真是多餘,車上年輕人好多呢,打擊面太大了吧!
可不,站在大爺旁邊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
「大爺,不能說年輕人都沒教養吧,沒教養的畢竟是少數嘛。
您這麼一說我們都成什麼了!」
這位小姐穿得挺時髦,兩根細帶子吊個小背心,
臉上化著鮮豔的濃妝,頭髮染成火紅色。
可您瞧人這話,不像沒教養的人吧,跟大爺還『您』啊『您』的。
可誰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說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呢!
「就像您這樣上了年紀看著挺慈祥的,一肚子壞水兒的可多了呢!」
沒有人出來批評一下 時髦的 小姐是不正常的。
可不,一個中年的大姐說了:
「你這個女孩子怎麼能這麼跟老人講話呢,
要有點兒禮貌嘛。你對你父母也這麼說話嗎?」
您瞧大姐批評得多好!
把女孩子爹媽一抬出來,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氣了。
要說這事兒就這麼結了也就算了,
大家說到這兒也就完了,大家該幹嘛幹嘛去。
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餘的最後一句話」還沒說呢。
「瞧你那樣,估計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雞似的!」
後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簡單地說,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這麼吵著鬧著車可就到站了。
車門一開,售票員小姑娘說:
「都別吵了,該下車的趕快下車吧,別把自己正事兒給耽誤了。」
當然,她沒忘了把最後一句多餘的話給說出來:
「要吵統統都給我下車吵去,不下去我車可不走了啊!煩不煩啊!」
煩不煩?煩!不僅她煩,所有乘客都煩了!
整個車廂這可叫炸了窩了,罵售票員的,罵外地小夥兒的,
罵時髦 小姐的,罵中年大姐的,罵天氣的,罵自個兒孩子的,
真是人聲鼎沸,甭提多熱鬧了!
那個外地小夥兒一直沒有說話,
估計他實在受不了了,他大叫一聲:
「大家都別吵了!都是我的錯,我自個兒沒看好地圖,
讓大家跟著都生一肚子氣!
大家就算給我面子,都別吵了行嗎?」
聽到他這麼說,當然車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
聲音很快平息下來,少數人輕聲嘀咕了兩句,也就不說話了。
但你們不要忘了,外地小夥兒的『多餘的最後一句』還沒說呢。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這麼一群不講理的王八蛋,我還不如不來呢!」
想知道事情最後的結果嗎?我那天的事情沒有辦成。
我先到派出所錄了口供,然後到醫院外科把頭上的傷給處理了一下。
我頭上的傷是在混戰中被售票員小姑娘用票匣子給砸的。
你們可別認為我參與了他們打架,我是去勸架來著。
我呼籲他們都冷靜一點兒,有話好好說,
有沒什麼大事兒,沒什麼必要非打個頭破血流。
我的多餘的最後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不就是售票員說話不得體嗎?
你們就當她是個傻B,和她計較什麼!」
- Nov 26 Wed 2008 10:43
關於網站所辦的外拍...新的沙龍文化?
以下節錄自Nikon Club評議Boyen 的文章
沙龍攝影文化就我的觀察 已經形成了一種產業
DSLR以及數位相機普及炒起了收費的外拍MD以及showgirl的需求
網拍的盛行與專業化則提供了這些業餘攝影者相當的市場
因為這些網拍賣家通常沒有本錢聘請專業的商業攝影師
還有一些小規模企業與工作室產生的零碎需求
這樣的模糊地帶推波助瀾了沙龍攝影
同時隨著DSLR普及...
許多業餘攝影師可以比以前更容易地接到拍攝的案子
就像電腦普及後學生也能接一堆設計案一樣
這造成了一個現象....
專業..職業..業餘攝影師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以前要當攝影師還得從攝影助理開始
現在花錢砸一台中高階機身以及不錯的鏡頭 在來兩盞燈
有相當的外拍作品 也可以去跟人家接案子拍
慢慢就愈來愈多人認為...
商業攝影就是"拍得漂亮" 忽略了這是多麼需要產品理解能力..市場敏銳度與創意的拍攝
當市場上這樣的作品與攝影師慢慢增加之後 再加上攝影論壇..攝影雜誌的吹捧
我們就覺得這就是職業攝影師了
所以沙龍攝影導向職業攝影師的路子 變得前所未有的明確~
某站的站長還可以出書 MD為了跟他合作奔波了一週 彷彿是什麼明星攝影師
這肯定讓不少業餘攝影師趨之若鶩
所以有些攝影前輩絕對無法忍受沙龍攝影或是外拍...
與人像攝影或商業攝影畫上等號
當然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國內在專業攝影論壇和刊物的缺乏..
才默許了魚目混珠的可能~
大眾文化的促成...
攝影創作教育的不完整...
最後再加上市場的餵養...
我想這三個環節累積了台灣目前沙龍攝影文化的養分
並且更重要的是...讓沙龍攝影脫離了興趣的位置....
繼續擔任台灣大眾攝影文化的中流砥柱
-------------------------------------------------------------------
後記:
這三個部分 其實都是在批判結構性的問題
重點並不是在進行沙龍攝影的"人"
而是試著探討什麼樣的結構性問題 倡導了這樣的貧脊文化
- Nov 26 Wed 2008 10:37
攝影教育
以下節錄自Nikon Club評議Boyen 的文章
攝影教育的方法與資源
首先在攝影教育方法上 台灣並沒有攝影系
比較多的攝影教育 在大學中 大概是分布在傳播科系與設計..視傳相關科系
就我了解的部分 台灣的高等教育在啟發性教育上仍相當缺乏
即便是不少藝術與設計相關的科系 甚至像我唸的廣告系 都不夠重視
原因之一...教師的來源與結構..是另一個複雜問題 就先不談
基礎攝影的課程仍然侷限在光圈..快門..景深等"操作"知識
頂多加入光線方向..光質..以及構圖等等的基礎知識
因為大學生愈招愈多 無法小班授課 以致於在基礎知識上浪費太多時間
然後接著的就是暗房 一學期就差不多結束
而攝影作品賞析這類的課 常常又是選修 實在有點本末倒置
之前曾經當過一學期基礎攝影的助教 協助新老師建立課程
我的感覺是 基礎知識要盡快結束 重點在釐清觀念
如果學生忘了 到處都查得到 重點是觀念有沒有通
基礎知識結束後 重點就是"看" 看..觀察..影像閱讀..
這個東西要自己摸索往往要耗費好幾倍的時間
在網路時代知識容易取得的時候 學校教育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其實是很值得思索的~
攝影教育的資源或是教材來源 非常很需要討論
如果新興的攝影創作者想要擺脫"拍得美美的"階段
需要哪些幫助? 能不能輕易獲得?
其實我想不少人會有類似疑惑
一旦走出攝影論壇 作品衡量的標準不再只有構圖..曝光等等因素時
很容易失去方向 對於自己的步調難以掌握
這時候有沒有平台能夠讓這些學習者很容易地接觸到線上的攝影創作者
進行交流 走出死胡同
- Sep 15 Sat 2007 00:03
重新開始
牡羊座
3/21~4/19
從新開始
近期內換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
人生的氣氛頓時變的清爽明亮
你願意戒掉惡習
承諾自己從今以後要過的更健康、更愛自己
不管你到底做不做得到
都是個好的開始
這次的機會是你自己給的
沒有任何人能將它取消
- Jul 16 Mon 2007 02:16
男人與車
男人開車時,單手扶方向盤,看來好像跟車子沒貼那麼緊,實則不然,原因是他們認為車子是身體的一部分。而女人開車時雙手緊握方向盤,才真的是認為人是人,車是車。
東倫敦大學心理學團隊接受「寶馬汽車」資助,進行駕駛人調查而發現,一般男性開車時,單手扶方向盤,輕鬆自在,原因是認為自己跟車已溶為一體,而女性駕駛意識到自己跟車子是不同個體,就可能雙手緊握方向盤。
專家另發現,男人拿車子當話題來聊天,其實是在表達自己的感情。男人談愛車,就好像在談他自己;女人不這麼直接表達情感,認為汽車跟自己有別,也因如此,她們常替車子取名字。
本研究另一位主撰人馬許表示,男子不喜歡談人際關係,但與車子的關係則是另一回事,原因在男人認同自己的車,這一點可以由男人真的很氣愛車被人刮傷或者有挨刮之虞,而顯示出來。另外,男駕駛還會親暱拍拍方向盤、車頂或儀表板,甚至離開時還會回頭望一眼。
這份研究報告另指出,汽車駕駛人開車上班途中唱歌的機率,是下班時的四倍。是因為駕駛人把車子看成「自家浴室或淋浴間的延伸」;白天伊始,大多數人正提起精神趕去上班,開車途中是最後一段「屬於我」的時間,這種心情便導致唱起歌來。至於下班路上,駕駛人正在放鬆心情,與家人團聚機率大,就比較不會唱歌。
而執著車上要有茶杯座者,很可能是工作狂,因為他們連一分鐘都不想浪費。